全球资讯:医生忠告:长期注射胰岛素,或对身体带来2个危害
王阿姨患有糖尿病已经十多年,是一个老病号了。刚得上糖尿病的时候,还是口服的降糖药。后来随着岁数越来越大了,身体内的胰岛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分泌的越来越少,血糖控制愈发不稳定,近一年不得已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联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资料图)
一开始学习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方法就令王阿姨十分头大,这些什么注射笔啊,社区医生教了她很多次才会用。还好王阿姨还会用手机,每天都需要设好闹钟定时注射胰岛素才不会忘记。
平时都是王阿姨自己一个人住,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伴已经走了很多年。所以社区医生特意叮嘱王阿姨一定要随身装着糖或者饼干,如果什么时候感觉头晕、无力等不舒服,一定赶紧坐下,补充糖分,避免出现低血糖。
这一天周末,王阿姨的子女趁休息来探望王阿姨,王阿姨正要注射胰岛素,听见门铃响起,王阿姨着急去开门,匆匆安装上注射笔,快速的扎到肚皮上,便赶忙去开门。
没过多久,不过是一家人在沙发上坐下来聊会儿家长里短的时间,王阿姨看时间差不多了,刚要起身去厨房做饭,还没迈出第一步,便感觉一阵天旋地转,一瞬间两腿发软。
好在身边坐着人,后面就是沙发,大儿子赶紧扶住王阿姨,看她脸色苍白,满头是汗。觉得王阿姨可能是出现了低血糖,四下寻找高糖食物,赶紧让王阿姨服下。
缓了好一会儿,王阿姨的面色才红润起来,感觉力气恢复了一些。仔细一看,原来是把胰岛素的剂量注射多了,加上匆匆忙忙的,可能进针也深了一些,才导致王阿姨发生了低血糖。
这可把子女们吓坏了,多亏这是旁边还有人在,如果平时家里只有王阿姨自己一个人,一旦低血糖发作,很可能都无力呼救,这种情况就十分危险了,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病人年龄愈发年轻化,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一旦开启药物治疗往往便需要终身治疗。
糖尿病的核心在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相对不足这两点。随着糖尿病的缓慢进展,很多患者的胰岛功能还会进一步损伤,健存的胰岛β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形成胰岛素的绝对不足,需要补充外源胰岛素或者开启胰岛素替代治疗。
胰岛素替代治疗也是一项长期的治疗,甚至有一些患者需要一天注射几次才能使血糖波动较为平稳。目前我国常用的胰岛素类型包括速效、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等,后者由于变异性更小和安全性较高的优点,是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基础胰岛素。
由于注射胰岛素大多数由患者本人或者其家人以及陪护人员完成,对于胰岛素注射的操作,需要一个培训和学习的过程。患者本人或家人要对相应的操作要点、操作注意事项熟记于心,并对常见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有初步识别的能力。
所以糖尿病患者对于胰岛素的使用应该小心谨慎,规范且规律用药,这样才能够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胰岛素,也要警惕出现以下最常见的两种风险。
一、危害1:出现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都是经过人工提取合成的外源性胰岛素,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体内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基础胰岛素。
外源性胰岛素与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具有相似的特性,能够发挥与其类似的效果与作用。都能够促进外周组织细胞转运并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以达到稳定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作用。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是由于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时间、部位以及注射后进食过少或进食不当导致的。往往多见与初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或者老年患者。
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医嘱使用胰岛素。应重点关注每次注射的胰岛素剂量和频次,以及注射时间。注射剂量的准确是疗效的最基本保证。
注射前一定要核对好胰岛素使用剂量,剂量过小导致降血糖效果不尽如人意,剂量过大则容易出现低血糖。因此,药物剂量不可随意调整,否则会影响药物降糖疗效。
再者,患者一定要熟知自己使用的胰岛素剂型是属于哪一类,剂型决定了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和频次,长期规律用药也是保证药物疗效的很重要方面。
比如速效、短效和预混胰岛素这三种类型都是在餐前注射的,因为作用时间较短,起效快,所以往往每日三次于餐前注射。而长效胰岛素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起效平稳,往往每日仅需注射一次。
而且,餐前注射胰岛素之后,一定要按照时间进食,使胰岛素向细胞内转移葡萄糖的作用高峰与进食后的糖分吸收入血的高峰及血糖波动峰值相重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胰岛素的作用来达到稳定血糖的作用。
除了按时进食以外,还要注意饮食类型和热量。胰岛素注射后进食不当也会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所谓进食不当就是指,饮食量过少或者摄入的糖分偏少,相比之下,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强于食物的升糖作用,从而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尤其是对于像王阿姨这样的独居中老年人来说,很容易因为胰岛素的使用不当而出现低血糖,一旦头晕无力发生跌倒或摔伤,常常难以自救或呼救,而延误诊治,出现生命危险。
因此,教导这样的患者熟练掌握注射技巧和要求,并学会尽早识别低血糖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低血糖外,皮下脂肪增生也是胰岛素注射常见的危害之一。
二、危害2:导致皮下脂肪增生
随着胰岛素剂型和注射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发生皮下脂肪萎缩或者淀粉样变的现象现在已经相对少见。相比之下,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导致的皮下脂肪增生越来越常见。
皮下脂肪增生是与胰岛素注射有关的,发生在局部注射部位的一种不良反应。患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皮肤上鼓了个包,这便是皮下脂肪增厚,由软变硬,出现硬结或肿胀。
那么如何知道有没有发生皮下脂肪增生呢?大部分的皮下脂肪增生都可以通过外观的视诊或触诊来进行评估和判断。如果视诊和触诊不能明确的皮下脂肪增生,还可以通过B超来判断,临床将此种增生称为亚临床皮下脂肪增生。
综合我国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发现,我国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的概率平均为38-59%【1】。使用时间越长,患病时间越长的患者,出现该不良反应的风险也就越高。
研究者发现,在年龄大于65岁且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时间超过12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的患者比例将增至79%【1】。
出现注射部位的皮下脂肪增生后,会影响同等剂量胰岛素的吸收,从而不得不调整胰岛素用量,导致药物对于血糖的控制作用下降,出现血糖水平的异常波动,使得血糖长期稳定控制的难度大大增加。
目前研究认为,多种因素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皮下脂肪增生,不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是其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可以通过患者宣教等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将大大降低胰岛素使用者的健康威胁。
不规范注射的最常见错误在于没有按照要求轮换注射部位。综合可操作性和皮下组织状况等因素,人体推荐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
注射胰岛素时,应规律轮换注射部位,比如可以将等分为不同区域,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下一周按照顺时针方向改变注射区域。
长时间在同一区域或者相对局限的区域注射胰岛素可能会影响局部脂肪的合成,造成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皮下脂肪增生。
研究显示,在一张信用卡大小的皮肤区域连续进行3个月以上的胰岛素注射,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的比例超过4/5;然而将注射区域扩大至明信片大小时,这个比例将下降至不到1/5【1】。
再者便是重复使用针头以及针头的长度。研究显示,重复使用次数越多,针头长度越长,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的概率越高。针头长度超过8mm时,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率超过一半【1】。
最后,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还与胰岛素剂型和使用时间相关。胰岛素注射治疗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脂肪增生。而且,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比胰岛素类似物发生该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
以上这些因素中,大部分都是患者通过增加对于胰岛素注射技术的了解便能自行控制及避免的因素,因此广大的胰岛素应用者应该注意规范胰岛素注射方法。
小结:
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有效且常见的一种药物治疗,很多像王阿姨那样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血糖达到理想水平的患者,往往需要联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但是胰岛素注射治疗是一项有着技术门槛的治疗方式,如果长时间注射胰岛素,低血糖和皮下脂肪增生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重者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
这两种不良反应的出现往往与胰岛素用药不规范相关,相关的因素包括括胰岛素剂量和剂型、不规范注射、使用时间、针头不合理使用等。
广大的胰岛素使用者在日常血糖管理中一定要熟知胰岛素注射的相关技术要求,并具备早期识别不良反应发生的意识,以降低胰岛素注射对身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1] 陈莉明,郭立新.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2,14(4):7-9. DOI:10.12037/YXQY.2022.04-02.
标签: